最近看了那部影片《破旧屋子里的造神记》,我被其中的概念震撼到了。片中那款名為「生肖創造」的虛擬遊戲,表面上讓人類參與創世、爭奪獎勵,實際上卻是神明奪取人命的陷阱。這個設定看似奇幻,卻令人深思——我們當代社會中,是否也活在類似的「虛擬遊戲」裡?
一、從虛擬遊戲看現實:獎勵與犧牲的交換
在影片中,人類為了獲得虛擬獎勵,前仆後繼地投入遊戲。每一次升級、每一個成就背後,其實都隱藏著代價——生命本身。這樣的劇情設定令人毛骨悚然,卻也真實地映照出現代社會的運作邏輯。
銀行、股市、區塊鏈,這些看似理性、科學、合法的體系,何嘗不是另一種版本的「造神遊戲」?它們提供了「收益」「獎金」「分紅」「自由」這些迷人的虛擬獎勵,吸引無數人投入其中,心甘情願地付出時間、金錢,甚至信仰。
二、銀行:最古老的虛擬遊戲
銀行系統是人類文明最早的大型「信任遊戲」。我們把血汗錢交給銀行,相信那一串數字代表著「擁有」。但那真的是「擁有」嗎?當你把錢存進銀行,它早已不再屬於你個人——銀行用它去放貸、投資、操作衍生品,創造出比實際資金多數倍的虛擬財富。
我們以為帳上的數字就是財富,但那不過是一個數位幻象,一個信任體系的共識。當體系穩定,它就是安全的遊戲;一旦體系崩塌,它立刻揭露真相——那根本不是你的錢,只是你暫時被允許擁有的「遊戲代幣」。
三、股市:用夢想與恐懼驅動的祭壇
股市更像是神話時代的祭壇,人們把金錢奉獻給市場之神,祈求豐收。漲時狂喜、跌時恐懼,情緒起伏宛如宗教儀式的高潮與懺悔。
我們稱股市是資本的遊戲,但它其實是一場心理的戰爭。少數「造神者」——操盤手、基金、內線者,透過規則設計與消息控制,不斷吸納信徒。散戶則在無形中被引導成為燃料,為市場的波動提供能量。
每一次「崩盤」與「暴漲」都是信仰的測試,也是神明收割信徒的祭典。
四、區塊鏈與虛擬貨幣:新的神話誕生
區塊鏈的出現,一度讓人相信這是脫離舊秩序的自由革命。比特幣的誕生像是一場「反神運動」——不再信仰中央銀行,不再相信政府的貨幣,而是相信「演算法」與「去中心化」。
然而,隨著NFT、DeFi、代幣經濟的興起,我們又看到了熟悉的循環。新一代的造神者誕生了,他們不再穿著西裝,而是披著「科技自由」的外衣;他們不再講信貸利率,而是談「空投」「質押」「燃燒機制」。
但本質沒變:人們依舊以信任換取幻象,期望在虛擬世界裡贏得自由與財富,最後卻往往被新的系統吞噬。
五、人類信仰的本質:從宗教到金融的進化
為什麼人們願意一次次投入這樣的遊戲?
因為「信仰」是人類文明的核心驅動力。古代信神明,現代信制度;過去以祭品換神恩,現在以投資換報酬。
神從天空降臨到螢幕裡,祭壇從寺廟變成交易所。
人類的信仰形式變了,但本質始終如一:我們渴望秩序、渴望被拯救、渴望在混亂中找到一個能賜予意義的存在。
影片裡的造神遊戲,不過是把這種信仰赤裸呈現出來——我們用自己的「生命能量」餵養一個更大的系統,期待它在某天回饋我們一點獎勵。
六、誰是真正的玩家?
問題在於:我們是玩家,還是被玩弄的角色?
在金融體系裡,我們以為自己在「選擇」投資,其實只是遵循既定的路徑。從薪資入帳、房貸支出、信用卡消費、保險投資、基金分紅——每一步都早被系統設計好。
這正是最聰明的遊戲設計:讓玩家以為自己有自由意志,實際上所有選項都通往同一個結果——能量(資金、時間、注意力)流向造神者。
七、清醒的信徒:認清遊戲,而不被吞噬
這並不是要否定銀行、股市、區塊鏈的存在,它們確實推動了文明進步。但清醒的人應該理解:這些體系不是「神」,只是工具。
工具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者的意識。
當我們以「信仰」而非「理解」去接近它,它就會成為吞噬生命的虛擬遊戲;
當我們以「觀察者」的角度進入,它反而能成為認識人性與社會結構的鏡子。
八、結語:造神者與覺醒者的差別
影片最後,那棟破舊的屋子象徵著崩壞的信仰體系。人們在其中造神、被神吞噬、再重建信仰。這循環像極了人類的歷史。
或許真正的問題不是「誰是神」,而是「我們是否仍願意讓別人替我們造神」。
銀行、股市、區塊鏈——它們都只是「虛擬遊戲」的一部分。
而覺醒的人,學會了不再盲信,也不再逃避。
他們知道:唯一值得信仰的,不是任何外在的神,而是自己面對真相的勇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