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歷戰爭的世代對於在社會環境中生存,總會覺得這不會更糟了,面對失敗他們勇於接受,並且去想辦法解決,他們知道很多時候不會得到幫助,必須先自助而後人助。
但對於千喜世代的我們,面對難題大多是先向別人要求幫助,如果只能依靠獨自一人的力量,如果預測到未來可能失敗,往往選擇不作,心裡想著(會失敗的東西為什麼要去作)
我帶過許多位部屬,大多數自我感覺良好,忘記別人看到他並沒有表現很好,面對事情往往選擇漠視,事不關己的態度,因為不認為自己該去承擔責任。
社會教會我的是要先去承擔,樂於接受失敗,別人才會了解到,你是一個有承擔的人,這樣的態度才會讓自己向上提升,擺脫無法改變現狀的狀況。
失敗者的習慣很容易造成負面的循環,挫折、抱怨、逃避、觀望、不願承擔、再度挫折。
康諾斯與史密斯在《翡翠城之旅》(Journey to the Emerald City)著作中,曾詳細分析「受害者循環」中受害者的六種心態,綜合言之如:
第一種是:「漠視或否認」
典型心態如下:
從我的位置上看,我不覺得有問題。
我的研究報告沒有顯示這個問題。
第二種是:「那不是我的工作」
典型心態如下:
這不在我的工作手冊內。
我不是被聘請來做這種事的。
第三種是:「交相指責」
典型心態如下:
那些業務人員,實在是不懂怎樣銷售我們這種設計精良的新產品。
研發人員如能開發出顧客真正需要的產品,我們的業務目標就可達成了。
第四種是:「真假迷惑後、不知所措;只想被告知怎麼做」
典型心態如下:
你到底要我們聚焦在哪裡?質或量?
你就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好了?(當然你是要負全責的)
第五種是:玩弄「掩蓋尾巴」的遊戲
典型心態如下:
我早就警告過你了,請看我三個月前給你的電子郵件。
我已經把所有可能失敗的理由整理歸檔,日後備用。
第六種是:「等待觀望,不肯行動」
典型心態如下:
我們正處過渡期,時間過了,自然就變好了。
船到橋頭自然直,古有明訓。
這六種心態,如風火輪般旋轉,被捲入的無一倖免,都成了「受害者」,在組織內部也形成了內耗,內鬥,乃至本位主義盛行。
如果你當責不讓,跑在水平線之上,你的第一步是:
1. 面對它(See It):
面對冷酷事實,察納他人批評,誠懇公開溝通。
2. 擁有它(Own It):
積極介入,承諾目標,與組織校準目標。
3. 解決它(Solve It):
面對難題,專注最後成果,不斷思考:為了成果,總是在想:我還可多做什麼?(What else can I do?)
4. 完成它(Do It):
確實執行,主動報告進度,不斷有後續追蹤。